News新闻中心

牛津妈妈/沪上名校长雷冬冬:为什么中国家庭逃不出“鸡血”?

发布时间:2021-10-11 14:40

双减之下,"家庭教育"前所未有地重回视线。

 

从宏观看,家长如何理解层出不穷的教育新政策?从微观看,家长是否要"自鸡"?如何安排周末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如何更好和新一代孩子沟通?

 

这些都是新时代下带给"家庭教育"的新命题。

 

2021年10-12月,"爸爸真棒"顺应家长的需求,联合北上广深大咖校长、教育专家、过来人家长等,重磅推出"第一届真棒家庭教育节",共同探讨"家庭教育"中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一起看透教育本质,抱团取暖。

 

今天,我们发布的是"大咖校长"访谈的第一篇,沪上传奇女校长雷冬冬来和我们深入谈谈"鸡血"那些事。

 

在上海A Level学校的江湖中,有一所学校不得不提——

 

它是上海滩的牛剑名校,从2013年首届学生3个牛津引爆家长圈,再到截止最新2021年申请季,这所学校9年来一共走出46个牛津,13个剑桥,还有近五百位G5学生。

 

但另一方面,它更是因“鸡血”二字名声在外,还比如严格到手机使用时间的管理制度,可以说是相对“体制内”的国际化高中。

 

不卖关子,它就是魔都大名鼎鼎的A Level高中,被誉为“牛剑收割机”的上海光华学院剑桥国际中心(光华剑桥),当然,光华剑桥的火爆背后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传奇校长雷冬冬。

 

早在2005年,出于对A Level课程的兴趣,雷校长离开高校,来到上师大剑桥国际中心(现领科教育)担任教务长,没想到首届毕业生就出了“3个剑桥,2个牛津”,在上海滩一炮而红,后来她一手创办光华剑桥,将一届又一届学生送进牛津、剑桥大学等世界名校。

 

再加上雷校长自己是早年留英数学博士,女儿也毕业于牛津大学,学生和家长们会更亲切地称她为“雷博士”、“Dr 雷”,或者是“牛津妈妈”。

 

上海光华学院剑桥国际中心(光华剑桥)校长,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硕士,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应用数学博士

 

可以说,雷校长见证了上海滩国际化教育在高中阶段的萌芽、兴起和逐渐走向成熟,更是亲历了过去可谓狂热的出国留学潮,到由于一场疫情的大刹车,再到今日的重新复苏,对于国际化教育非常有发言权,我们的讨论,从越来越“鸡血”的双语学校开始。

 

可没想到,雷校长快人快语:我认为“鸡血”是对的,我在给我孙女选学校的时候,一定会选择相对“鸡血”的学校。

 

*为方便阅读,下文以第一人称表述

 

#01为什么在中国就一定得“鸡血”?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是不可能靠资源来养活国民的,也就是说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是需要我们去用双手去创造的。中国不是一个高福利的社会,而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没有人可以躺平度过一生。

 

那我们的教育,就需要让孩子们知道,勤劳,奋斗是我们的文化的本色,无论是对待学校里的学习,还是职场上的工作,都应该竭尽全力去努力做好。

 

同时,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放眼世界,大多数家长心目中的好学校,无疑都是非常重视学术成果,也取得很好升学成绩的学校。我自己也认为,成功只有一种定义,那就是对结果负责。

 

读书是件辛苦的事情, 把学术成绩做好,其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一个能把学术成绩抓好的学校,其他方面往往也不会差。

 

因为相比音乐、体育、艺术和社团活动,读书就显得没有那么有趣,需要同学们持续地坚持,不懈地付出,也需要老师们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学能力,并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另外,我觉得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就是对待学习和工作的态度。每个人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度过一个跌宕起伏的人生。

 

我希望同学们能养成一个竭尽全力去做好每一件事的习惯,一个人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能成功。

 

而且我也觉得相比其他的“苦”,读书的苦还真不算是特别的“苦”。一个孩子吃过的苦,也是他们成长所需的营养。缺乏“吃苦”精神的孩子,进入社会后,会有更多的“苦”等着他们去品尝。

 

当我第一次听到家长问我“光剑是不是很鸡血?”,我也感到很好奇,就问家长,大家为什么觉得光剑很鸡血呢?

 

家长们说,光剑每年考试成绩那么靓丽,不鸡血,可能吗?

 

然后我就回来问我们的教研组长们,学校是不是很鸡血?老师们很诧异地反问,我们鸡血吗?在我们老师看来,学校的各种活动非常丰富,绝大多数同学没有,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时间花在学习上;再有,同学们学的也很开心啊。

 

我们一直以来的追求,就是希望来到光华剑桥的同学能在这里度过一段开心快乐的高中时光,并取得自己最好的成绩和升学结果。也就是说,我们追求的不仅是一个愉快、充实的过程,还希望达到一个最好的结果。我想,这可能就是我们所追求的“鸡血”教育吧。


 

#02 鸡娃”真有用吗?

 

鸡娃的用处非常有限,在初中毕业前可能有用,但到了高中基本就没啥用了,到了大学乃至进入职场,前期鸡娃不仅没有好处,可能还有一些负面的作用。

 

光剑也对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进行过一些粗略的调查,发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用力过猛的孩子,通过补习、刷题换来高分的孩子,到了高中后就缺乏后劲,虽然中考成绩不错,但后续表现平平。

 

相反一些入学成绩一般,但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同学,到了高中后,自己的优势越发明显。

 

在我们办学10余年时间里,前面几届学生,没有经过补习,活的也比较轻松。

 

那时候的学生反而心理素质好,学习也有后劲。而现在进来的学生,他们及他们的父母似乎在教育中付出了更多,活的也更累,但孩子到高中表现出的是更功利的学习心态,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及较为脆弱的心理素质。

 

我们觉得学习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在任何一个学校,都有成绩比较好,一般和较弱的学生。如果做一个统计分析,同一届学生的成绩基本上是呈正态分布的。

 

中国教育的主要矛盾,是80%的家长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变成那20%的人。不少家长都希望通过课后的“补习”或“提前学”来提升孩子的成绩。

 

一个人补习提升的是分数,而所有人都补习,提高的就是分数线。而教育最残酷的一个功能,就是用于筛选人,而筛选人就是一个相对的标准。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无论如何40%的学生上不了高中,无论如何只有不到10%的高中毕业生能进入985和211大学深造。


 

家长们一定需要了解,孩子是生而不同的。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Ta所处的年代,甚至Ta的性格,Ta 喜欢什么,擅长什么,都基本确定了。

 

而且如果一个家里有二宝,即便是同性别的二宝,他/她们的性格可能完全不一样,可谓是家有两宝,神魂颠倒。也就是说上帝送娃给你的时候,大概率是不按常理出牌的。

 

我看了这么多的家庭,并不一定父母文化层次高,孩子的成绩就更好;许多时候漂亮妈生的娃长相一般,漂亮的娃未必来自漂亮的妈。

 

也就是说,做父母能做的就是接受上帝给的这个娃,而这个娃可能是来报恩的,也可能是来讨债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个孩子也是不一样的。

 

我的一个朋友(他们夫妻都是极高智商)告诉我说,当我从心里接受我的孩子就是一个学渣之后,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大大改善,家里充满了幸福和祥和。

 

再谈谈牛剑的申请

 

今年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申请即将拉开序幕,光剑每年都有不少同学参加牛津和剑桥大学的面试,也有一些同学成功收到牛剑的录取通知。这些同学身上的特质大多为:非常热爱自己所选的专业,较强的自主学习和规划的能力,面试时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于牛剑的申请,我觉得也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有些时候,父母在大学申请这件事情上特别容易靠自己的想象,低估了牛津、剑桥大学的招生老师的智商。

 

牛津、剑桥大学在招生的时候,他们希望看到学生对自己申请专业的热情,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发展的潜力。

 

比如一个申请牛津数学专业的同学,大学对他的历史甚至是化学成绩并没有那么在意,而且并不是一个学生学习A Level课程越多越好。

 

在学校每年都会发生的事情是:有同学获得了全A*的预估分,校长,教授推荐信,各种竞赛奖项, 但牛剑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给。

 

这其中的逻辑也很简单:目前特别是疫情之后,分数普遍膨胀,全A*的学生比比皆是,大学为了选拔到符合自己要求的学生,很简单的做法就是加一个面试前的选拔考试。这个考试考得是孩子日积月累的专业知识和素养以及与生俱来的专业能力。

 

预估分家长和学生可以要求学校宽松地给,但这些靠实力的考试,很容易就把学生的学术能力区分开来。也就是学生通过运气得来的分数和奖项,都凭实力还回去了。

 

这么些年看到这么多学生的成长,我们觉得:超前学、背景提升、教授推荐信等等功利地去准备牛剑的申请,基本没用。


 

相反如果你真心热爱某个专业,你就可以通过书籍阅读,通过网络的各种资源,了解更多关于这个领域的知识,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日积月累,不用花太多的钱,一样可以申请到世界顶尖名校。

 

过来的同学们也告诉我们,参加各种竞赛,获得名次并不重要,但准备的过程,对自己专业素养的提升还是很有用处的。

 

牛剑面试的结果每年也都有特别优秀的学生没有被录取,而一些想试试看的同学顺利过关。

 

我们老师也分析,难道牛剑的申请有点玄学?太看运气?后来我们发现,只要是面试,那是一定会有运气成分,但许多情况,也是看同学们的心态。

 

去年就有一个录取牛津历史和经济专业的孩子,我们是真没想到他会被录取。从成绩上来看,他不是最优秀的,比他成绩好,预估分高的学生多的去了,后来我们邀请孩子自己来分享一下申请的经历,他一发言,我们就知道牛津录取他不意外了。为啥不意外呢?

 

这个孩子十分有趣。他一开口说话,就能感受到这孩子太好玩儿了,这个特质在中国孩子身上是很稀缺的。

 

他的心态非常棒。他知道自己就是普通学生,能够拿到面试已经很开心了,而且即使两场网络面试都出现了技术故障,他就说“反正面试官看不见我,我也看不见他,就盲聊。”

 

而面试官可能觉得这孩子遇到了这么多挑战,心态还能这么好,真是不一般,就给录取了。

 

但相比我们很多超级牛娃呢,一碰到比较刁钻的考官就容易心态不稳,更加紧张了,没能表现出他最好的状态,也就可能与牛剑失之交臂了。

 

虽然光剑在外以“鸡血”著称,我自己倒是一位很佛系的母亲和校长。我经常告诉家长没有哪一所大学你的孩子是一定要上的。

 

谋事在人的时候,我们全力以赴;成事在天的时候,也需要接受无论什么样的升学结果。

 

其实一个人一辈子练就的就是一个心态,做任何事情,心态越好,结果就越好。焦虑的父母,是难以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 写在后面的话 」

 

过去采访了那么多北上广深的名校长,雷校长可以说是最敢说大实话的一位。

 

比如提到“要不要鸡娃”,她说天赋不是吃激素,激素吃了有用,但这玩意不能一直吃的。现在我们好多所谓的学霸都是“虚胖”,现在的小孩培训班上得越多,灵气越少;

 

教育最不能改变的可能就是孩子的成绩,但可以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

 

你家孩子班里排什么名次,未来上什么大学,可能在出生的这一刻就定了。换句话说,如果你想要靠“鸡娃”,“鸡”进清华北大,复旦交大,那是基本不可能的。


 

现在最宝贵的是淡定的父母和坚强的孩子

 

比如我们担心的“孩子去国外读高中、大学,回国会不会不适应”,她说能否适应是孩子的事情,中西方文化都有人不适应。只要你内心有中国文化的根,认同中国文化,就肯定能回来适应,不认同就在国外待着,也不用回来了。

 

如果把人生的距离稍微拉长一点看,无论是什么大学毕业,年轻的时候多走运或多倒霉,终其一生只能活成她/他自己。

 

我们要轻松松松上名校,不然就不要上。

 

关于教育公平,教育的公平不是让所有孩子接受同样的教育,教育公平应该是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

 

而提到国际教育的未来发展,她更是直言不讳:如果中国教育真的改革得好,是不需要留学的,我们这个行业也可以关门大吉了。

 

最后,雷校长语重心长地说:其实,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有让自己终生幸福的能力。

 

做父母的如果能真心接受自己孩子的平凡,甚至接受自己孩子就是一个“学渣”的现实,那教育的过程反而可以走的比较愉快和轻松,结果也会更好。

 

教育其实没有那么大的功效,难以彻底改变一个人,但可以通过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发现并成为一个最好的Ta自己,从而度过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搜索

按关键字搜索

发布时间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