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新闻中心

大学怎么选?带电脑到学校有何利弊?……五场精彩辩论,主题都与你相关!

发布时间:2021-02-23 16:09

俗话说的好,“理越辩越明,话越说越清”。2月20日下午,在新学期开始前,光华剑桥主校和南校区的所有中方教师们提前返校,就“择校时我应该优先选择名牌大学还是选择心仪专业?”、“我不合群,我要改吗?”、“带电脑到学校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人为自己活更快乐还是为他人活更快乐?”以及“成功在于外界的肯定还是自我的肯定?”五个同学们最关注的话题展开辩论,分享了许多精彩的观点和看法。现场到底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新春务虚:“从我的视角看国际教育”

辩论会之前,副校长施毅老师首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很实在的“务虚”演讲。施毅老师结合自己在国际教育领域深耕十几年的亲身经历,漫谈国际教育在中国发展的过去和现在,并对未来的发展做了展望。


施毅老师说,在2008年他刚进入国际教育领域的时候,由于国际教育在中国刚刚起步,处于野蛮发展,乱象丛生的阶段。因为自身的经验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大部分学校的选择是不加择拣,把西方那一套教学、课程直接搬来用。在当时的国际学校里,外教眼中的中教是做什么都是错;而刚开始接触国际教育领域的中教们,经验还停留在体制内,觉得外教说的做的都不对。在当时,中外教是彼此不认同的。除了一线教学,管理结构也处在摸索阶段:无论是请体制内老领导来管,请外方校长来管,集团老板直接来管,还是外方管学术、中方管行政,这些模式都在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大大小小的问题。野蛮生长期的国际教育领域,不仅从宏观上看是有问题的,每一个教师个体也是非常迷茫的。回顾之前的经历,施毅老师不禁感慨,在最初的那些年,不仅没有人教怎么讲课,更没有人教如何做教师培训。大家过河,靠着摸体制内的教学方式、摸索“鹰酱”的那些套路,深一脚浅一脚的向前走着。


虽然国际教育领域的发展并非一帆平顺,但施毅老师说,随着更多企业入局,市场目前也逐步规范,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队伍,从整体上来看,都在发生着积极的演变:虽然各种管理模式仍然存在,但整体上来讲,随着不断的调整,更加本土化和年轻化的管理架构让中国的国际教育行业逐渐向好。而在“鹰酱被摸秃”之后,中国的国际教育行业也在探索中更加自信“做自己”:我们对自己的结果自信;我们对自己走的道路自信:不断发展,始终遵循教育规律,有自己的专业判断,并且在过程中摒弃功利主义;我们对自己的语言自信:不仅将话语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上,同时有影响力,并更具有包容性。


最后,施毅老师向与会的老师们分享了一些不错的书籍,如《平视美国教育》、《超越上海——美国应如何建设世界顶尖的教育系统》、《大教学论》、《教育公平-让教育回归本质》、《教育的挑战》、《教育决策与治理》等等,希望这些书籍能给大家以启迪。施毅老师说,国际教育已经步入了新时代的新阶段,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会感受到一些心得困难和挑战,比如更明显的功利主义,不合理的个性化诉求,人才也遭遇发展瓶颈,在当前大环境下,如何进行定位等等。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后,未来的走向如何?让我们一起期待,共同努力。


精彩辩论时间


务虚会结束后,就是精彩的辩论了。由陈砚紫老师主持的“择校时我应该优先选择名牌大学还是选择心仪专业?”和唐婉老师主持的“我不合群,我要改吗?”两个话题首先开辩:


1
择校时我应该优先选择?
正方观点:
优先选择名牌大学
反方观点:
优先选择心仪专业


本场辩论赛简直是把“奇葩说”的舞台搬到了光剑,老师们金句不断,神仙打架。本场的辩题是:择校时我应该优先选择名牌大学,还是选择心仪专业。这个话题其实是一个同学们时常碰到而且会陷入纠结的问题,但是老师们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正方老师的态度是,应该优先选择名牌大学。被名牌大学录取是人生的一大幸运,应该珍惜机会。同时名牌大学可以提供更的平台和资源,让人生走得更远。除此之外,青少年的兴趣是多变,名牌大学可以提供更好的探索空间。


而反方老师倾向于优先选择心仪专业。心仪专业不但是自己喜欢的,同时还是经过对自己和专业的深入了解后发现的适合自己的专业,它能够为今后的学业和长期的人生发展提供强大的内驱力,这也符合“做最好的自己”的光剑价值,而环境和资源作为外因,没有内因重要。


虽然两方老师观点不同,但大家都表示,同学们应该多去探索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的热爱,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在辩论的最后,雷博也分享了她的看法,选择名牌大学或专业各有利弊,关键要看学生自身的情况,如果一个学生对专业方向已经非常坚定,择校时就优先专业,而对于一部分对专业方向尚未清晰,且可以接受好几个专业选择的同学,那就优先选择名校。



2
我不合群,我要改吗?
正方观点:
反方观点:
不改


“如何理解‘不合群’”?“导致‘不合群’的原因又是什么?在唐婉老师的主持下,老师们首先以小组的形式,回到了该话题的本质,并积极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老师说,“不合群”就是指兴趣爱好与身边的人不同,所以不够融入;有的老师则说,不合群的原因有很多种,可能是因为能力,也可能是因为态度,当然,也有可能是这个群体本身过于排外。在讨论过定义后,老师们根据自己对该话题的态度做了选择。结局很意外,大部分老师对于这个话题选择了“不改”,选择“改”的老师反倒变成了“少数派”。进入辩论环节,选择“改”阵营里的高扬老师先发制人,用严谨的逻辑和诙谐的语言一人分饰四角,将“改”方的审题,立论,驳论和结论全部拿下。思维缜密,令人信服,高扬老师认为,合群是对社会的适应,对团队的尊重,对他人的包容和对自己的和解。虽然“改”方理论充分,但“不改”方亦不甘示弱,双方有来有往,伴随着些许火药味,将辩论推向了高潮。



辩论过后,老师们对于“合群”这件事有了新的认识。合群还是独立,只是自己的一种选择,没有对错,要学会听从自己的内心,独立思考,也希望大家都能有合群的能力和不合群的勇气。


3
带电脑到学校是好还是不好?
正方观点:
利大于弊
反方观点:
弊大于利


“带电脑到学校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话题不仅是同学们最关注的,也是老师们很想讨论的。在李娇老师的主持下,双方辩手火热开辩。


持“利大于弊”一方的老师力陈使用电脑的种种好处,如用电脑的干扰比用手机的干扰相对来说小一点;上大学后,同学们都需要使用电脑来处理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料,让同学们带电脑来学校,可以提前进行适应等等。但持反方观点的老师们则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在“手机、电脑越来越好玩”这样的大环境下,要求学生有超强自控力,有计划地使用电脑,拒绝电子产品的诱惑真不容易。几乎每个老师都在不断地没收违规使用的手机,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允许同学们带电脑当然不是明智之举。不让学生们带电脑来学校,为的是给同学们提供一个更为专注的学习氛围。虽然禁止带电脑看起来“简单且粗暴”,但只要能起到一点点作用,我们就应该支持。况且学校还给学生们准备了机房,每天还有两个小时用手机的时间,学期结束后的假期,同学们也可以回到家里,自由地使用电脑。


最后,校长雷博也发表了她的看法。雷博说,其实上学期,学校管理层讨论过是否允许同学们带电脑到学校这个议题,今天也是想听听老师们对这个话题的利弊做一透彻的分析。老师们讨论的精彩且激烈,综合下来,解决这一问题比较的可行的方法,是学校提供更多的电脑,更多的机房,来满足同学们在学校使用电脑的需求。



4
人为自己而活还是为他人而活更快乐?
正方观点:
为自己而活更快乐
反方观点:
为他人而活更快乐


不知道看到这个问题的大家心中是否有自己的答案。在黄海艳老师的主持下,Pre年级的班主任们依次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支持为自己而活更快乐的老师们认为,因为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人的需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满足生理需求,另一类是满足精神需求,而人类的一切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这些需求,所以人要为自己而活。


反方老师则认为,为自己而活的人获得的快乐是短暂的,一个人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而长久的快乐来源于对他人的奉献和付出。黄海艳老师最后总结到,人的本性决定了首先我们是为自己而活更快乐,但我们在一个互惠的环境中共存,如果为了别人而活能感到快乐,也是满足了自己的精神需求,我们也是快乐的。


最后,雷博聊了聊她的观点,人活着不容易,人不可能完全为自己而活,也不可能完全为他人而活,我们在为自己而活的时候也在为他人而活。但是无论怎么活,都要好好活,开学过好每一天。


5
成功在于来自谁的肯定?
正方观点:
成功在于外界的肯定
反方观点:
成功在于自我的肯定



光剑南校老师组以“成功在于外界的肯定还是自我的肯定”为辩题,讨论的亦是热烈且精彩。

正方老师认为,成功在于外界的肯定。外界肯定具有社会性,获得了外界肯定的成功会更有价值,更利于自己的发展。而人的自我肯定不一定非常客观,如果仅靠自我肯定来衡量成功,很容易陷入自我满足中。不仅如此,从本质上来说,每一个人自我肯定的能力就是在追求外界肯定中不断思考并形成的。外界肯定更是包含了所处时间段内社会千百万人对成功的定义,有着更加宽广的内涵。


反方老师则更赞同成功在于自我的肯定。外界对于成功的定义非常不稳定,对每个人来说也并非普适真理,而当自己能够达到自己所设定的目标时,就可以称之为成功。自我的肯定可以让自己在面对困境的时候不消极,继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而一味追求外界的肯定会让自己迷失方向,失去独立判断。


在自由辩论环节,有一段对辩非常精彩。正方李鸿翔老师认为如果每个个体都只在意自我肯定,不接受外界的肯定或评判,就无法形成有共识的成功定义。“成功”的概念最终只会走向消亡。而即使某段时间外界的标准偏离了真理,最终也会完成价值回归。比如尼采、梵高在生活的年代没有被外界所肯定,但几百年后,世人无不惊叹他们的才华。


反方梁梦莹老师立刻指出,尼采和梵高正是非常典型的自我肯定例子,如果他们都遵循了当时外界的准则,那现在这些所谓“不断进化”形成的普世价值也将不复存在。反方姚磊老师则提出正是因为尼采喊出了“难道我们不能使自己成为上帝?”,笼罩欧洲千年的基督教普世价值才被打破,新想法层出不穷,多元化成为了新时代的呼喊。外界的评价从此之后只能是作为参考的信息,再也不能成为阻挡人们认识自我,激发潜能的枷锁。


双方老师妙语连珠,观点层出不穷。最后,本场的主持人陈飞老师也谈了谈自己的想法,成功的定义是多元的,我们都应理性看待并尊重外界的评价,但只有做一件事情永不放弃,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才会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希望同学们能想清楚什么适合自己,摒弃“功利”主义,过好自己的人生。



尾记

辩论的真谛,不在于分高低,而在于明事理;辩论的境界不在于争输赢,而在于发人深省。五场精彩的辩论会让我们对于这些热门话题有了新的认识,在场的老师们也都积极参与讨论,一起碰撞出了不同的思想火花。亲爱的同学们,对于这些辩题,你有什么观点?支持哪一方呢?欢迎同学们来和老师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搜索

按关键字搜索

发布时间介于